在近年来波澜壮阔的商品期货市场中,玻璃期货(FG)无疑是备受瞩目的明星品种之一。它曾以令人咋舌的涨势,一度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其价格曲线如同火箭般冲天而起,让无数投资者惊叹“玻璃期货为啥一直涨?”正如硬币有两面,任何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往往预示着回调的风险。在经历了一段狂热的“长牛”行情后,玻璃期货也未能免俗,最终迎来了“冲高回落”的剧烈调整,上演了一场从巅峰跌落的戏剧性场面。
将深入剖析玻璃期货从“为啥一直涨”到“冲高回落”的整个过程,揭示其背后复杂的宏观经济、行业供需、政策调控以及市场情绪等多重驱动因素,力求为读者描绘一幅清晰的市场全景图。
要理解玻璃期货为何能“一直涨”,首先需要回溯到其上涨的根本原因——供需结构的严重失衡以及成本端的强劲支撑。自2016年国家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平板玻璃行业作为“两高一剩”产业,面临严格的产能置换和环保限产政策。大量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被淘汰,新增产能审批趋严,使得行业整体供应能力受到限制。同时,环保督察常态化,导致部分生产线阶段性停产或限产,进一步收紧了市场供应。在需求端,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从疫情中复苏,房地产竣工周期叠加基建投资发力,对玻璃的需求旺盛。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商品房销售火爆,带动玻璃订单量持续增长。海外疫情导致部分国家生产受阻,中国的玻璃出口订单也大幅增加,进一步消化了国内产能。
除了供需错配,成本端的持续上涨也为玻璃价格提供了坚实支撑。玻璃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纯碱、硅砂以及燃料天然气或重油。在疫情后的全球大宗商品牛市中,纯碱、天然气等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显著增加了玻璃企业的生产成本。成本的上涨,使得玻璃企业在定价时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并将成本压力传导至下游,推动玻璃现货价格不断走高。现货价格的坚挺,自然也为期货市场提供了上涨的逻辑基础。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曾一度让玻璃期货价格承压,但随后的“V型反转”却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疫情初期,市场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玻璃需求一度萎缩,价格出现短暂下跌。随着中国有效控制疫情并迅速复工复产,以及全球主要经济体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大量流动性涌入市场,包括大宗商品在内的各类资产价格普遍上涨。这种充裕的流动性,一方面刺激了终端需求,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大量投机资金进入商品期货市场,放大了价格波动。玻璃期货作为工业品中的活跃品种,自然也成为资金追逐的对象。
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市场对通胀的预期升温,持有实物资产或与实物资产挂钩的期货合约成为对冲通胀风险的有效手段。加之当时玻璃行业较高的景气度,企业利润丰厚,共同吸引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积极参与。市场情绪在资金推动下变得狂热,价格上涨的惯性效应和羊群效应显现,使得玻璃期货价格脱离基本面,呈现出过度投机的特征,加速了其冲高进程。
任何商品价格的非理性上涨,都可能引发监管层的关注和干预。当玻璃期货价格持续飙升,不仅增加了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也可能加剧通胀预期,甚至引发产业链的结构性风险。面对市场过热的局面,政策调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终落下。
自2021年下半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密集出台政策,旨在抑制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对于玻璃期货,监管机构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一是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二是发布风险提示,提高交易保证金比例,限制日内开仓量,增加交易成本,抑制过度投机;三是引导企业增加有效供给,鼓励生产企业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开足马力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例如,郑州商品交易所多次上调玻璃期货交易手续费和保证金,以提高投机成本,给市场降温。这些政策信号的释放,直接影响了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使得此前盲目看多的情绪开始转向谨慎,为后续的价格回调埋下了伏笔。
在政策调控的引导下,玻璃期货的基本面也开始发生逆转,成为其“冲高回落”的关键驱动力。首先是需求端的疲软。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多地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叠加部分大型房企出现债务危机,导致房地产销售和新开工面积持续下滑。作为玻璃最大的下游应用领域,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直接导致玻璃需求大幅萎缩。同时,基建投资增速放缓,出口订单也因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而有所减少,使得玻璃整体需求动力不足。
其次是供应端的逐步修复。在价格高企的刺激下,一些此前停产或检修的生产线开始复产,部分新建产能也陆续投产。虽然产能置换政策依然严格,但在高利润驱动下,企业生产积极性高涨,玻璃产量稳步提升。随着供应增加而需求减弱,玻璃库存开始累积,市场从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基本面的逆转,使得此前支撑玻璃价格上涨的逻辑基础瓦解,现货价格承压下行,期货价格自然也失去了上涨的动力。
在基本面逆转和政策调控的双重作用下,市场情绪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此前普遍存在的看涨预期被打破,恐慌情绪开始蔓延。大量前期获利的投资者选择“获利了结”,抛售手中的多头合约,导致价格下跌。同时,一些看空市场的投资者开始建立空头头寸,通过卖出期货合约来做空市场,进一步加剧了下跌的势头。在期货市场中,一旦价格下跌形成趋势,往往会引发“踩踏”效应,即更多的投资者因担心亏损而被迫平仓,导致价格加速下跌。
宏观流动性的边际收紧也对商品市场产生了影响。随着全球通胀压力加大,主要央行开始考虑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市场对未来流动性收紧的预期增强,部分投机资金开始从商品市场撤离,转向其他资产类别。资金的撤离,使得玻璃期货市场失去了重要的上涨动力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