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市场的广阔世界中,股票价格跌至零通常被视为最坏的结果,因为这意味着公司资产清零。期货市场却存在一个远超常人理解的极端现象:价格跌破零,达到负值。这对于许多投资者而言,无疑是颠覆性的认知。期货价格跌成负值,意味着卖家不仅无法从买家那里获得报酬,反而需要支付买家一笔钱,才能让他们把商品带走。这并非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在2020年4月,美国WTI原油期货就真实上演了这一幕,其价格一度跌至每桶负37.63美元,震惊了全球市场。
期货价格之所以能够跌成负值,其背后涉及期货合约的独特性、实物交割机制、剧烈的供需失衡、高昂的仓储成本以及极端市场情绪等多重因素的交织。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期货市场的本质,而非简单套用股票市场的思维模式。
要理解期货为何能跌破零,首先需要明确期货合约的本质。期货是一种标准化的远期合约,约定在未来某个特定日期,以预先确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某一特定数量的标的资产。与股票代表公司所有权不同,期货合约代表的是一种未来买卖的义务。
更关键的是,许多大宗商品期货,如原油、农产品、金属等,都采用实物交割机制。这意味着当合约到期时,持有买方头寸(多头)的投资者有义务接收实物商品,而持有卖方头寸(空头)的投资者则有义务交付实物商品。虽然大部分期货合约在到期前都会通过反向平仓了结,避免实物交割,但最终总有少数合约会进入交割环节。正是这种潜在的、真实的实物交割义务,为期货价格跌破零创造了条件。
当临近交割日时,那些持有需要实物交割的期货多头头寸的交易者,如果本身不具备接收、储存和处理大量实物商品的能力(例如,普通散户或不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他们就必须在到期前平仓。如果市场缺乏足够的接盘方,或者接盘方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那么这些多头为了避免实割交割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和成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平仓,甚至愿意倒贴钱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承担实物接收义务。这就是负价格产生的根源之一,即“烫手山芋”效应的初始触发点。
期货价格跌成负值的宏观背景,往往是标的商品市场出现了极端且严重的供需失衡。以2020年WTI原油期货为例,当时全球经济受新冠疫情冲击停摆,航空、运输、工业等领域对原油的需求急剧萎缩。与此同时,主要产油国之间却在进行价格战,导致原油产量不减反增。
这种“需求雪崩,供给却过剩”的状况,直接导致了原油库存的急剧飙升。原油作为液体大宗商品,需要专门的储油设施。当时,美国WTI原油的主要交割地点是俄克拉荷马州的库欣(Cushing)地区,这里是北美原油的集散地,拥有巨大的储油能力。在极端供需失衡下,库欣地区的储油罐迅速被填满,几乎达到了物理容量的极限。
当库存空间濒临饱和,意味着市场上即使有需求,也无法找到足够的空间来储存新生产出来的原油。这种情况下,新的原油就成了“无处安放”的负担。卖方即便愿意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也很难找到买方,因为买方即使买入,也面临储存问题。这种物理空间上的限制,使得商品在实际意义上失去了其内在价值,因为它无法被储存,也就无法在未来被消费或使用,从而为价格跌破零奠定了基础。
在库存饱和的背景下,仓储成本成为了推动期货价格跌入负值的关键驱动力。对于持有实物大宗商品的生产者或贸易商而言,储存商品并非免费。储油罐需要租金,还需要支付维护、保险、运输等一系列费用。这些成本是持续发生的,而且会随着储存时间延长而累积。
当商品本身的市场价格跌至极低点,甚至低于其每日的仓储成本时,持有实物商品就变成了一个亏钱的买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一个持有即将到期原油期货多头头寸的投资者,你即将面临接收大量实物原油的义务。如果你没有能力储存,或者储存成本极高,那么你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损失,你宁愿支付一笔钱,让别人代替你接收这些原油,承担储存成本。
此时,原油的“价值”不再是其固有的使用价值,而是变成了“处理成本”的体现。买方之所以愿意在负价格下“购买”原油,是因为他们拥有储存能力,而且他们从卖方那里获得的“倒贴钱”能够覆盖其储存成本,甚至还有额外的利润。而卖方之所以愿意倒贴钱,是因为这比自己接收并承担高昂的储存成本要划算得多。负价格因此成为了对处理成本的一种补偿,使得商品在特定情境下呈现出“负向价值”。
除了上述基本面因素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