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达克综合指数(Nasdaq Composite Index),通常简称为纳指,是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的所有普通股和类似证券的市值加权指数。自1971年创立以来,纳指便以其独特的构成和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偏爱,成为全球投资者和经济观察家关注的焦点。它不仅仅是一个衡量美国股市表现的指标,更是全球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图景的生动写照。通过审视纳指的历史走势图,我们不仅能窥见每一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也能洞察经济周期的起伏,理解市场情绪的狂热与冷静。将深入回顾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从诞生至今的关键历史时刻,分析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和市场意义。
1971年2月8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以100点的基数正式面世。它的诞生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股票交易模式的开始——纳斯达克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电子化交易系统的股票市场,这在当时是一个颠覆性的创新。与传统的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依赖人工喊价、纸质交易不同,纳斯达克通过一个覆盖全国的计算机网络将买卖双方连接起来,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和透明度。
在指数创立之初,纳斯达克市场主要吸引了那些规模相对较小、成长性强、但尚未达到在纽交所上市标准的新兴公司。这些公司往往集中在创新领域,如早期的计算机、半导体和生物科技。像苹果(Apple)、微软(Microsoft)等如今的科技巨头,都是在纳斯达克市场发家并逐渐壮大起来的。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纳指的走势相对平稳,它记录着这些早期科技公司从萌芽到崭露头角的历程。尽管偶尔会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但整体而言,纳指在这一阶段的表现并未像后来那样波澜壮阔,更多的是一种稳健的积累和为未来爆发力量的储备。这是一个奠基的时期,纳斯达克市场及其指数逐渐确立了其作为“科技股摇篮”的独特地位。
1990年代中期,随着万维网(World Wide Web)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全球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作为科技股的集中地,成为了这场技术革新的最大受益者和最真实的记录者。在这一时期,数以千计的互联网公司(dot-com companies)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承诺改变世界,往往仅凭一个网站和一份商业计划书就能获得巨额融资。投资者对“新经济”的未来抱持着非理性的乐观情绪,导致纳斯达克指数开启了一轮史无前例的超级牛市。
从1995年到2000年初,纳指从1000点左右飙升至2000年3月10日的历史最高点5132.52点,短短几年内涨幅超过四倍。无数公司估值飞涨,市盈率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水平,许多尚未盈利甚至没有清晰盈利模式的公司都被市场给予了极高的溢价。这种脱离基本面的狂热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破灭。从2000年3月开始,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指经历了一轮残酷的暴跌。到2002年10月9日,指数跌至1114.11点,跌幅接近80%,抹去了此前数年的所有涨幅。无数互联网公司倒闭,投资者损失惨重,这一事件给全球资本市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但也筛选出了那些真正具有核心技术和商业价值的公司,为之后的科技巨头崛起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对于纳指和科技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痛苦的洗礼,但同时也加速了行业的优胜劣汰,让那些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脱颖而出。在2000年代中后期,纳指开始缓慢而坚定地走出阴影。谷歌(Google,现Alphabet Inc.)在2004年上市,开启了搜索和在线广告的新时代;苹果公司凭借iPod、iPhone等划时代产品重塑了消费电子市场;亚马逊(Amazon)则从一家在线书店成长为全球电商和云计算巨头;Facebook(现Meta)则在社交媒体领域异军突起。这些公司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清晰的盈利模式和巨大的成长潜力,成为纳指复苏的主要驱动力。
尽管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包括纳指在内的所有主要股指造成了沉重打击,但科技股相对较快地恢复了元气,显示出较强的韧性。危机
上海原油期货(Shanghai Crude Oil Futures),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INE)挂牌交易,是全球少数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