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权交易的世界里,一个广为人知的原则是:当期权成为“实值”(In-the-money, ITM)时,其持有者通常会选择行权或平仓以锁定利润。金融市场中总有一些反常的现象,其中之一便是实值期权到期时,其持有者却选择不行权。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为何要放弃唾手可得的利润?将深入探讨实值期权到期不行权的原因、后果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揭示这背后可能隐藏的疏忽、误解或策略性考量。
我们简要阐述何为实值期权。对于看涨期权(Call Option)而言,当其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高于行权价时,该期权为实值;对于看跌期权(Put Option)而言,当其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低于行权价时,该期权为实值。在大多数成熟的市场中,为了保护期权持有者的利益,券商通常会提供“自动行权”(Automatic Exercise)服务。这意味着,如果期权在到期日时是实值(通常以略高于0美元/分的价格差为界限),券商会自动为期权持有者执行行权操作。即便有这样的保护机制,实值期权到期不行权的情况依然存在,其背后往往蕴含着重要的交易教训。
实值期权是期权合约的一种状态,意味着如果立即行权,期权持有者将能获得内在价值。具体来说,对于看涨期权,如果标的资产当前价格(S)高于行权价(K),即S > K,则为实值;对于看跌期权,如果标的资产当前价格(S)低于行权价(K),即S < K,则为实值。这份内在价值理论上是期权持有者可以获得的利润。
在大多数金融市场,尤其是美式期权(American Option)市场,期权在到期日(或之前)如果处于实值状态,券商通常会提供自动行权服务。这意味着,只要期权的内在价值达到某个预设的最小金额(例如,每股0.01美元或以上),券商就会自动代为行权。对于看涨期权,持有者将以行权价买入标的资产;对于看跌期权,持有者将以行权价卖出标的资产。这种机制旨在最大程度地保护期权买方的利益,避免因疏忽而错失利润。自动行权并非绝对,它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并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期权持有者可能需要主动采取行动。
尽管有自动行权机制,实值期权到期不行权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其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交易者自身的疏忽,也有基于特定考量的决策:
疏忽与无知: 这是最常见也最令人惋惜的原因。部分期权交易新人或不熟悉规则的投资者,可能对期权到期处理原则缺乏了解,误以为期权会自动平仓,或者单纯忘记了持有该头寸。期权合约的到期日通常是下午收盘后,如果投资者在收盘前没有平仓或发出行权指令,且不符合自动行权条件或主动选择不行权,期权便会作废。
交易成本考量: 有时,期权的实值幅度非常小,例如仅高于行权价几分钱。如果扣除行权所需的佣金、手续费以及随后出售标的资产的费用,投资者最终获得的净利润可能微乎其微,甚至为负。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投资者可能会选择放弃行权,以避免额外的交易成本。
资金不足: 对于深度实值的看涨期权而言,行权意味着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以